想要让美国人逼迫国民政府顽固派就范,就得让美国人意识到这个软肋的存在。
毫无疑问,张安平的突破口就在自己的好基友佐克上校身上。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张安平跟佐克的交往频繁,双方进行了各种思想的碰撞,在张安平刻意的诱导下,佐克终于成功的生出了一种想法:
国军好像并不是没有可替代性!
在中国战场,还有一支部队,一直活跃于敌后,从全面抗战爆开始至今,这支部队一直在跟日军作战,而且越打越强。
于是,佐克灵机一动,牵头成立了一个观察团,以军事交流的名义前往八路军控制区域进行观察。
面对这支规格不高的观察团,国民政府方面虽然重视,但重视程度终究是有限的,军统从侍从室领到了添堵的任务的情况下,老戴并没有动用自己的王牌张安平,而是派遣了几名特务以警卫的身份参与了观察团。
观察团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在八路军控制区域内观察了一通,期间更是观察了赫赫有名的晋西北独立团——可惜彼时有晋绥军358团团长楚云飞作陪。
观察一圈结束后,观察团并未直接回来,而是绕道去了新四军的控制区域,前往新四军的换装旅进行了军事访问。
按照美国代表团的想法,他们要为新四军进行大规模的换装,整个新四军都会换装美械(仅仅指轻武器)。
但实操中终究是受到了国民政府的强烈反对,在换装了四个旅以后,支援就此中断。
观察团此次前往新四军,另一目的就是确认新四军的换装旅到底值不值得美军的投入。
他们在此之前虽然收到了很多新四军方面交来的战报,不少战报都附有照片,可代表团终究是受到了国民政府刻意营造的信息茧房的干扰,纵然张安平就在第三战区,面对这种人为营造的信息茧房,他也难以破除——所以代表团并未完全认同新四军换装旅的战斗力。
他们的认知依然是“游而不击”这四个字。
即使佐克不止一次的讲述,但顽固的认知可不会因为佐克的话而改变。
这一次观察团的行程,也是佐克有意让这些官老爷接触接触下新四军,实地考察一番,借以改变他们对新四军、八路军固有的印象。
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
还别说,八路军控制区的访问还真让观察团的老爷们改变了看法,这也是他们同意了佐克的意见前往新四军的原因。
接下来的江南之行,让观察团更是大开眼界,他们没想到新四军的换装旅居然有如此战斗能力——面对日寇的扫荡,本应该游而不击的他们跟日军大打正面作战,不仅没有被日寇打败,反而接连打出了多个胜仗,最终粉碎了日军投入日伪军过七万人的扫荡。
这一番胜仗让佐克的底气更足了,于是,他向观察团的众人灌输起了他的理念:
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虽然我们的战略是先欧后亚,但这不意味着对亚洲不管不顾。
国军接收到装备以后总是以训练未完成、未全面换装为由搪塞,他们这么做的本质就是为了保存实力,既然这样,那我们转头就去支援八路军——
我们的军援就是诱惑他们跟日本人玩命的萝卜,谁跟日本人玩命,我们就支援谁!
不管他姓共还是姓国!
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中走访了一圈的观察团众人,这一次认同了佐克的理念。
遂在观察团返回后,便出炉了一份报告:
【论中国战场两支作战军队的特性】
这一份报告中先是解析了一遍国军的构成——中央军、地方军混杂的国军,看似是接受侍从长的指挥,但实则是各有算盘。
侍从长不想让自己手中的中央军悉数投入到战争中,生怕中央军实力大损后压不住地方军,而地方军方面眼见中央军作战一直保存实力、消极作战,他们也不敢倾尽全力的去打仗,生怕手中的力量消耗殆尽后会落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地步。
这也是国军接受了大量的美械后,并没有集中进行美械化整编,而是一点一点的为部队换装的缘由——对方又以此为借口,总是不动决战。
相反,活跃在敌后的游击武装,他们看似分成了一个个的个体,但他们却接受着统一的指挥,不管面对多残酷的战斗,他们只要决定去打,就不会因为海量的伤亡而放弃。
且这支武装所拥有的纪律性、服从性,也远国军。
分析了两支部队的“特性”后,报告中又指出:
正是因为后者在指挥中的统一性,前者才将后者视作大敌——我们应该利用这种情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而不是被国民政府单方面的制约。
……
这份观察团出具的报告,在得到了史迪威的赞同后,就被转呈鹰酱的核心领导层。
美国人却是深受国军消极抗战的困扰,这份报告为美国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执行思路,所以在收到了报告没多久后,美国本土便给驻中国代表团去了指示:
同意对八路军进行军援,以此作为拿捏国民政府的手段!
美国领导层的想法其实就跟佐克的说辞一样:
我们的战略的确是先欧后亚,但这不意味着对亚洲的不管不顾,现在在太平洋上跟日本人酣战,中国战场必须要拖住更多更多的日军才行。
而国民党这边,接受了美国的军援后,却一直是保存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