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南洋,大体格局是大明掌握陆地、以及距离陆地近的苏门岛等岛屿。
荷兰人则在海上实力更强,掌握着南洋的航线和贸易。
不过因为和郑芝龙的战争失败,荷兰人为了和大明贸易,被迫承认婆罗洲属于大明的势力范围。南洋其他没有被荷兰人占据的地方,大明也有开拓和贸易的权力。
爪哇岛上的巴达维亚、还有东边香料群岛上的据点,则都属于荷兰人,他们对这里看得最紧。
虽然按照两国的协议大明可以去那边开拓和贸易,但是想去那边立足却不容易。即使荷兰人使坏不遵守条约,大明也难以远渡重洋给他们教训。
所以朱由检的目光盯上了一个岛,认为可以做为大明在南洋东部的立足点:
“帝汶岛如今还有葡萄牙人的据点,并没有被荷兰人完全逐出去。”
“可以让葡萄牙商人把这块土地献上,作为田弘遇的领地。”
“如果能在帝汶岛立足,将来掌控南洋东部就有支点了。”
“向南探索大洋洲,也可以着手准备。”
(摩鹿加群岛就是香料群岛,荷兰人在这里的据点最多,后世荷属东印度统治中心巴达维亚,在爪哇岛刚建成没几年)
作为又一块尚未开的巨大陆地,朱由检的目光早已盯向了大洋洲,把这里作为北美之外的又一个海外大规模移民地。
这里至少能承载千万人口,甚至开好了能承载更多人。
未来大明需要迁移的人口是以千万计的,朱由检打算在收复辽东不顺利、北美开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把这里作为大明的主要移民地——
这是他早就有的规划,移民的选是辽东,那边的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开好了,至少能承载千万人。
迁移距离也近,路上能少死很多人。
尤其是东北地广人稀,开后能够提供商品粮,让京城摆脱对南方漕粮的依赖,可以说最为有益。
不过东北开的难处在于建虏盘踞,不能消灭建虏,一切都是空谈。
朱由检虽然希望能够五年平辽,在崇祯十年前消灭建虏迁移灾民,但是却不会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这上面。
所以他选了第二个移民地,那就是太平洋东岸的北美。
之前宴请宗室时,他已经分封藩王一些藩王过去,如今还在探路中。
那里的气候和中原大不一样,而且西部平原很少,和东部的大平原又隔着山脉。
朱由检不知道北美西部现在能承载多少人,大明的移民又什么时候培养出适合北美的农作物。
所以只是把这里作为备选,并且又找了第三个移民地。
这块地方就是大洋洲,面积堪比整个大明加南洋。
除了冬夏季节完全相反外,其他气候条件和大明很相似。
只要兴修水利开垦土地,就能安置很多移民。
所以朱由检决定,从现在开始就要探索去大洋洲的航线,甚至把交通要道掌握住,顺着岛屿航行,一直往南边去:
“苏门岛、爪哇岛、帝汶岛。”
“再加上东面的那个在后世被称为新几内亚岛的世界第二大岛,能连成通往大洋洲的要道。”
“北面荷兰人最重视的香料群岛倒是可以先放放,暂且不要触犯荷兰人的核心利益。”
“荷兰人对香料群岛看得可是很紧,英格兰人去安汶岛上立足,都被他们毫不留情地杀戮。”
安汶岛惨案一直被英国广为宣传,甚至让英国与荷兰结成仇恨,生数次战争——
其实不过死了十个英国人而已,最重要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几乎因此破产。
荷兰人对香料和贸易的看重,由此可见一般。大明如果想谋夺香料群岛,荷兰人估计会不顾一切地把力量投放到南洋来。
不过朱由检并没有插足香料贸易的想法,因为大明能和西方贸易的商品太多了,根本犯不着盯着香料生意。
尤其是大明现在没掌握通往西方的航线,夺了香料群岛上的香料也只能自用。这对大明来说,还不如多占些土地种粮食。
所以朱由检决定暂时不动香料群岛,而是专注在南洋最南面的岛屿上展。
对于大明来说,最核心的利益始终都是土地,必须要寻找到足够的耕地供灾民迁徙。
这让大明暂时能同荷兰人合作,而非像英国人那样,与荷兰人完全是同行业竞争、是你死我活的利益关系。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