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听到王文政的保证,他当即就说道:
“多谢王公支持!”
“我想把苏州织造,由皇家织造直属,改为控股企业。”
“把它作价百万两,让楚藩再拿百万两,专门制造织机、购买棉花,提供给雇工协会的工人,由他们纺织成棉布卖出去。”
“这个生意挣多少钱不好说,但是一定能带动不少人去新区,让新区繁荣起来。”
这是他早就产生的想法,在规划新区时就为新区选定的产业。
江南这边的纺织业异常达,丝绸和棉布行销四海。
很多土地上种植的也是桑树和棉花,粮食却没有多少。
一些苏州大户不惧雇工协会抢收粮食,也是因为他们的土地上种植的是棉花,雇工协会根本没办法收起来——
收了也不知有什么用,他们根本没有渠道把棉花卖出去。
所以刘理顺就打算由苏州织造出面,向雇工协会收购棉花,并向一些织工提供织机,直接生产出棉布卖到外地去。
如此就解决了雇工协会的一个难题,逼迫苏州大户尽快屈服。
还解决了纺织工人的生计,吸引更多的纺织工人加入雇工协会。
将来还可以给他们在新区建房屋,让这些有职业、能赚钱的纺织工人迁到新区居住,让新区尽快繁荣起来。
王文政闻言叫好,因为他根本没想到,几乎只留下空架子的苏州织造,竟然还能作价百万两。
但是苏州织造的名头,又确实值这个价。这可是刘理顺制造的,吞下楚藩财产的好机会。
所以他一口答应了这件事,叮嘱张彝宪配合。
然后剩下的百万两,刘理顺一时也没想到用于什么产业。
而且新区的道路、管道、城防建设也需要花钱,所以他向王文政请求,可以先挪用这笔钱。
王文政沉吟了一下,说道:
“咱家这边是没有什么问题,这三百万都是皇爷吩咐用于新区建设的。”
“但是楚藩那边,要给他们个说法,这些钱是楚藩宗室共有的。”
这个问题好解决,刘理顺道:
“楚藩迁往海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且他们从长江上游过来,必然要在河口停留。”
“所以我打算用这笔钱,给他们建安置房。”
“向朝廷请求他们可以在新区停留,按制度让他们租用六十年时间。”
这个提议,让王文政眼前一亮,认为刘理顺打的好算盘。
新区这边是仿照自贸区,土地全部公有只租不卖的,最高租期就是六十年。
也就是说,楚藩花钱建好安置房后,只能使用六十年时间,就得还给新区。
新区能靠这笔钱建造房屋、道路,同时用楚藩的人提高人气。未来则被吃干抹净,丝毫不留痕迹。
想来楚藩那边为了能在此停留,也只能答应这个条件。
朝廷等于用楚藩的钱财,建成这个新区。
心情愉快的王文政,拿着这个条件去和楚藩宗室说。
楚藩各支对此,都是有些不愿。因为新区连个影子都没有,他们从没有想过在此长居。
如此一来,所谓的安置房就是临时住,过后就和他们无关。
他们认为这些钱完全是打水漂,还不如都用于买船。
最终,他们追加了八十万买船的资金,用来购买福船等货船,只留下二十万建造安置房——
这个决定,让后来的楚藩宗室想起来就懊悔。因为新区建成后租金就一路涨高,楚藩只用了二十年时间,就用空置的房屋赚回了建房花费。
单是这点还罢了,因为他们的船只用于海贸更赚钱。楚藩宗室懊悔的原因,是因为在新区临时安置的宗室越来越多,朝廷后来应宗室的请求,允许他们在新区长居,在六十年期满后续租下去。
很多来江南长居的楚藩宗室只要想到他们本可以在这里有五倍面积的安置房,就会忍不住埋怨先辈。
至于那一百万投入苏州织造的资金,楚藩更是从没有觉得吃亏。
不仅是因为和皇室的合作机会难得,还因为他们之所以能在海贸上立足,就是靠苏州织造生产的棉布。
可以说,这次合作是一次双赢。只是皇室靠着权力和政策,赚的更多而已。
这个合作也成了一个典范,吸引其他宗室和皇室合作经营,迁往海外开藩。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