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小燕文学>崇祯重振大明 > 第555章 科尔沁之战(第2页)

第555章 科尔沁之战(第2页)

只是因为新军改用纸包弹需要更换操典,所以才暂时没有换。

但是让朝鲜士兵使用就没有这个顾虑了,因为只训练了一个多月的朝鲜士兵,根本无法按照操典作战。

所以对待朝鲜兵,大明采用的是成兵的形式,只要能够射火铳,就算是合格的兵员。

这种士兵,在冷兵器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一个弓箭手,通常需要数年时间训练。

要求低的长枪手,也需要练好队列。否则面对骑兵,会被一冲即散。

不过到了火器时代,情况就生变化了。只要是一个健康人,就能拿着火铳射。

队列训练稍难点,那就干脆不练。直接让士兵学会射击后,作为散兵出战。

朝鲜北部多山的地形,也非常适合散兵伏击作战。

洪承畴、曹变蛟等人对朝鲜士兵的训练,就是采用这种方式。用半个月时间让士兵学会基本的装填火铳,再花半个月时间实弹射击,让士兵知道基本的散兵作战口令。

然后这种一个月成的士兵就会被送到战场上,和建虏展开战斗。

经历几场战斗还能活下来的,就能称得上老兵。

大明再挑选有战斗意志的老兵进行训练,把他们训练成精锐。

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能源源不断地训练士兵,然后投入到东江领前线去。

这种训练方式的优点是非常快,能够迅扩充大量兵员。

缺点就是比较费命费钱,士兵损失会很大,还有很多火器会损毁。

但是大明官员对此不在乎,因为损失的朝鲜士兵只要没有大明公民身份,就不会计入大明军队战损。

无论朝鲜士兵伤亡多少,朝廷都不会责怪他们。

至于火铳的价格,相比长枪和弓箭并不贵。尤其是使用铅弹时,相比箭矢的成本还更低。

就连大明装备院精心制作的火铳,价格也不过四两多。相比建虏的级赏金,可谓是低多了。

所以朱由检决定,给朝鲜士兵提供更多火器,让他们牵制建虏。

同时为了防止朝鲜士兵上了战场就拿着火器逃跑,他决定把派去朝鲜的新军,都授予宪兵队的权力——

可以在战场上直接执行军法,用严酷的刑罚,减少逃兵概率。

需要生产的燧火铳数量,更是被他从二十万提高到五十万。

燧火铳从原本打算用于精兵的武器,向炮灰武器转变:

“五十万支还有可能不够,需要一百万、二百万。”

“按照一杆燧火铳五两银子估算,一百万杆就是五百万两银子——”

“相当于辽东一年的军费,孙承宗打造的辽东防线实在太费钱了!”

越算越觉得养着关宁军不划算,朱由检已经打算在大凌河防线稳固后,削减辽东军费。

把关宁军迁往其它地方分配土地,降低辽饷支出。

如果因此能省出一百万两,他就能打造二十万支火铳。

给朝鲜的成兵,都会更有成效。

——

辽东督师孙承宗,此时也很有压力。

因为一年多下来,他现在原本在辽东属于主角的关宁军,现在成了看客。

皇帝让东江镇出击、让满桂等人出击、甚至东宁岛调来东宁兵出击……就是不让关宁军动弹。

唯一动的两次,还是何可纲挑选兵马帮助东宁兵修筑大凌河堡,还有前段时间黄龙和周文郁各带一个营去支援旅顺。

这让关宁军上上下下都有种失落感,觉得朝廷不看重关宁军。

孙承宗作为督师,这种感觉更深。他觉得皇帝虽然说得很好听,给他的权力也很大,其实却不重视。

尤其是枢密院成立之后,经常用信鸽、臂板通信等方法,直接指挥军队。

东江镇等关宁军之外的辽东军队,也更愿意听从枢密院,对他这个督师却不怎么理会。

这让孙承宗越来越感觉,他这个辽东督师和关宁军正在边缘化。如果不立下新功,下一步就是被裁撤。

对此怀着忧心的他,来到前线的锦州城,和关宁军的高级将领商议要怎么做。

茅元仪在锦州担任护军都尉,他是很感激当今皇帝的。

因为皇帝不但重用了他,还给他特赐元士出身,让他面对进士时,不用再低声下气。

以国士自诩的他,对皇帝当然要以国士报之。坚决执行朝廷命令的他,毫不犹豫地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