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小燕文学>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 第68章 从边缘走向巅峰 李芳远的传奇人生(第1页)

第68章 从边缘走向巅峰 李芳远的传奇人生(第1页)

一、早年登科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五月十六日,李芳远出生于咸兴归州洞私邸,这里后来在朝鲜王朝时期改建为“庆兴殿”。他的母亲是李成桂的“乡妻”韩氏,追谥为神懿王后。李芳远出生在一个武将家庭,早年的他并不热衷于学业,反而“游豫不学,举动无节”。然而,李成桂深知家中缺乏儒学人才的遗憾,于是决定让李芳远学习儒学。李芳远在父亲的督促下,逐渐转变态度,开始勤奋学习,最终达到了“惟日孜孜,读书不倦”的境界。李成桂对李芳远的进步非常满意,曾感叹道:“成就吾志者,必汝也。”

李芳远的学习环境也非常特殊。他曾到原州雉岳山东的觉林寺读书,师从当地学者元天锡。在觉林寺的学习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也为他日后的文武兼备奠定了基础。李成桂的“京妻”康氏(神德王后)虽然对李芳远的才华感到欣慰,但也不免叹息李芳远不是自己所生,这种复杂的家庭关系为李芳远的成长增添了几分波折。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李芳远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参加了进士考试,并顺利通过。翌年四月,他参加文科考试并及第,座主为禹玄宝和李仁敏。在这次考试中,同榜状元为金汉老,后来成为了李芳远的亲家;榜眼为沈孝生,他是李成桂的亲家,但后来被李芳远杀害。李芳远在这次考试中排名第十(丙科第七名)。李成桂听到李芳远登科的消息后,激动不已,“拜阙庭,感激流涕”。从此以后,李成桂在宴请宾客时,常常命李芳远联句,展示他的才华。

尽管李芳远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他并没有放弃家传的武艺。登科后,他开始“习射御鹰犬之事”,努力成为一名文武兼备的人才。

二、助父开国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在原双城总管府之地设置铁岭卫,并移文告知高丽。高丽国王王禑和门下侍中崔莹密谋进攻中国辽东。同年四月,王禑派左军都统使曹敏修和右军都统使李成桂出兵攻辽。李成桂渡过鸭绿江后,现行军困难、粮饷不济,上书要求班师,但王禑不听。面对不利的局势,李成桂果断决定动“威化岛回军”,撤回高丽境内。此时,李芳远担任典理正郎(相当于吏部郎中),负责保护其生母韩氏、另一母康氏、七弟李芳蕃、八弟李芳硕以及三个妹妹逃亡东北面老家。行至伊川韩忠家时,李芳远料定崔莹无法抓住他们,便组织了附近百名壮丁来保护家人,静观其变。果然,七天后李成桂击败崔莹,夺取了权力,李芳远也顺利回到了开京。

威化岛回军后的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十月,高丽侍中李穑出使明朝,担心李成桂会在他离开后动事变,便要求李成桂交出一个儿子同行。李成桂选择了李芳远,让他出任书状官,随李穑入明。这一举动不仅显示了李成桂对李芳远的信任,也体现了他对未来政治布局的深思熟虑。李成桂拥立恭让王后,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洪武二十三年(139o年)闰四月,李芳远被拜为密直司右副代言,这一职位在高丽臣服元朝前称为“承宣”,类似于国王的机要秘书。李成桂得知这一任命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不仅是对李芳远的肯定,也是对他未来的期望。

在李成桂取代高丽的过程中,李芳远挥了重要作用,多次帮助父亲逢凶化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七月,李成桂进宫谢恩,恭让王设宴款待并试图扣留他。关键时刻,李芳远及时出现,将李成桂带出宫中,避免了一场潜在的危机。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郑梦周利用李成桂在海州坠马之机,企图一举消灭李成桂集团。李芳远迅行动,一面用肩舆将受伤的李成桂连夜抬回开京,一面派判典客寺事赵英珪等人刺杀了郑梦周,将其级悬挂在市中示众,并抄没了郑梦周的家产。这一系列果断的行动不仅确保了李成桂的安全,也为他篡位扫清了障碍。刺杀郑梦周后不久,李芳远被重新任命为密直提学,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政治中的地位。

随后,李芳远积极筹备,让南誾等人“备仪劝进”,为李成桂登基做准备。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七日,李成桂在群臣的推戴下,正式登上王位,建立了朝鲜王朝。李芳远在八月初七日被封为靖安君,以表彰他在助成开国过程中的巨大贡献。为了奖励李芳远的功绩,李成桂特赐给他东北面加别赤(又称“家别抄”,即归顺李成桂的女真人)五百余户。

三、普通王子

李芳远被封为靖安君的第二天,李成桂就派他到东北面祭拜李氏四代先祖的陵寝。这次任务不仅是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敬意,也是为了巩固李成桂在东北面的势力。两个多月后,李芳远顺利完成任务,回到汉城复命。然而,就在李芳远外出期间,李成桂立了最小的儿子、康氏所生的李芳硕为世子,同时大封功臣,却没有将李芳远录进去,名义上是为了避嫌,实际上是排挤韩氏所生的诸子。康氏的女婿李济和李成桂的庶弟李和都名列功臣,这进一步加剧了李芳远的边缘化。因此,李芳远无缘王位,只能做一个普通王子。

尽管如此,李芳远并未放弃自己的职责。他被安排分管全罗道的兵马,并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被派到全罗道抵御倭寇。在这期间,他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不仅有效防御了倭寇的侵扰,还加强了当地的治安。此外,李芳远还将李成桂赐给他的加别赤(归顺李成桂的女真人)让给了异母弟李芳蕃。李芳蕃不仅接受了这些加别赤,李成桂也默认了这一举动,这显示出李芳远在处理家族内部关系方面的智慧和大度。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朝浙江澉浦守军逮捕了一批海盗,其中的胡德等人供称是奉朝鲜将领的命令来劫掠明朝沿海、刺探消息。明太祖朱元璋对此极为不满,派遣使者要求李成桂派长子或次子将胡德等人供出的名单上的人员押解到明朝。朝鲜方面认为胡德的供词“尤为诬妄”,李成桂决定派靖安君李芳远去明朝解释。李芳远深知此行责任重大,他表示:“臣为宗社大计,岂敢辞避?”李成桂听到这话,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汝体质羸瘦,万里之路,岂能保其无恙乎?”尽管如此,李成桂还是在六月二十日正式任命李芳远、赵胖、南在三人前往明朝解释误会。

李芳远一行带着二十匹马作为贡物出,但走到辽东时,好马都因路途遥远而死去,副使南在等人因此感到非常担心。明太祖朱元璋最初只是想试探李成桂,不太相信他会真的派亲儿子来朝。当李芳远到达南京后,明太祖派人多方侦察,确认李芳远确实是李成桂的亲儿子。李芳远的真诚和勇气最终成功化解了明太祖的疑虑,明太祖遂“优礼遣还”。

在返回途中,李芳远路过北平时,与明燕王朱棣私相会见。朱棣对李芳远非常友好,不仅温言礼接,还馈赠他酒食。李芳远到南京后再次遇到朱棣,两人停驾下马,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李芳远回国后曾对人说:“朱棣天日之表,龙凤之姿,恢廓大度,非久为藩王者也。”

四、政变夺位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李成桂卧病在床,高丽政局变得异常紧张。郑道传、南誾等人为消除世子李芳硕的威胁,说服李成桂解散诸王子所领私兵(侍卫牌)。这一举措使得李芳远和他的兄弟们感到极大的不安。李芳远听从亲信河仑的建议,决定采取先制人的手段,除掉郑道传及李芳硕等人。他的夫人闵氏也在解散私兵后“潜备兵仗,为应变计”,做好了应对突情况的准备。

八月二十六日,李芳远与他的两个同母兄益安君李芳毅、怀安君李芳干及同母姐夫上党君李伯卿(庆慎公主之夫)等难,袭杀了政敌奉化伯郑道传、宜城君南誾及富城君沈孝生(世子李芳硕的丈人)。李芳硕被迫出宫,并在逃亡途中被杀害。此外,神德王后康氏所生的另一个儿子抚安君李芳蕃及其女婿兴安君李济(庆顺公主之夫)等也在此次政变中被杀。李芳远等人声称是这些人假传王命召他们进宫探病,然后伏击他们,但实际上这是李芳远为了自保而采取的行动。史称“第一次王子之乱”,又称“戊寅靖社”。

政变成功后,李茂请李芳远登上大宝,但李芳远拒绝了,他“拔剑骂之”,并请求立兄长永安君李芳果为世子。李成桂被迫承认现状,立李芳果为世子。九月初一日,李芳远的爵位改为“靖安公”,出任右军节制使,而他两个兄长分别为中、左军节制,同掌兵权。九月初五日,李成桂将王位禅让给李芳果。十二月,李芳远三兄弟被补录为一等开国功臣。

失去王后康氏和儿子李芳蕃、李芳硕之后,李成桂患了一种像火一样堵塞喉咙说不出话的疾病。定宗李芳果不喜欢散着血腥味的汉城,建文元年(1399年),李芳果以参拜神懿王后韩氏的陵墓为由,前往开京,就在开城寿昌宫定居。包括李成桂、李芳远在内的王室成员也都迁居开京。

李芳远三兄弟中,李芳毅无意王位,而李芳干和李芳远的野心产生了冲突。建文二年(14oo年),两人的矛盾终于爆,引了“第二次王子之乱”(庚辰靖社)。李芳远与李芳干在开京街头火拼,最终李芳远取得胜利,李芳干被流放。建文二年(14oo年)二月初四日,李芳远被立为储君。有大臣建议称他为“王太弟”,但李芳果表示自己“以弟为子”,故称“王世子”。十一月十一日,李芳果将王位禅让给李芳远,李芳远“涕泣不受”,最终“不获已受之”,两天后即位于开京寿昌宫。

经过两次变乱,痛失爱子和宠臣的李成桂对李芳远极其反感,时常离京出游。建文四年(14o2年),李成桂借去故乡咸州祭拜祖陵的机会,策划安边府使赵思义起兵反抗李芳远。李芳远迅平息了叛乱,但只杀了赵思义等十六人,并未追究李成桂及其近臣的责任。此后,李芳远一面加强对李成桂的监视,一面极尽“孝养”之能事,直到六年后李成桂去世。

五、巩固王权

李芳远即位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自己的王权。先,他派签书三军府事李詹赴南京,向明廷奏闻自己的即位情况。明惠帝朱允炆批准了李芳远的袭位请求,建文三年(14o1年)六月,明惠帝派遣通政寺丞章谨和文渊阁待诏端木礼前来朝鲜,正式册封李芳远为朝鲜国王。六月十二日,李芳远率领百官至汉城宣义门外迎接明使,并在无逸殿接受了册封。这一举动不仅得到了明朝的认可,也增强了他在国内的权威。

然而,就在李芳远巩固王权的同时,明朝爆了靖难之役,朱棣(后来的明成祖)起兵反对建文帝朱允炆。尽管如此,朝鲜依然与明朝的建文政权保持了朝贡关系,两国的使臣往来频繁。建文四年(14o2年)十月,李芳远任命河仑和李詹为贺登极使,前往明朝祝贺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同时,他们向明朝礼部申请更换爵命印章。明成祖朱棣对李芳远的“识时通变”大加赞赏,遂派遣都指挥使高得和左通政赵居任前来朝鲜册封。永乐元年(14o3年)四月八日,李芳远再次接受明朝的册封,正式成为朝鲜国王。

永乐元年(14o3年)正月,李芳远派遣使臣前往明朝朝贡,同年四月,他又派遣臣子李贵龄入贡。李芳远在奏文中提到父亲李成桂有疾,需要龙脑、沈香、苏合、香油等物,并请求与明朝互市。明成祖朱棣对李芳远的请求表示赞赏,嘉奖他熟悉中国的礼节,并赐给他金印、诰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等物。这些赏赐不仅提升了李芳远的威望,也加强了朝鲜与明朝的友好关系。

当时,朝鲜王室已经迁居开京(松京)数年,但宗庙仍在汉城。永乐二年(14o4年)七月,李芳远以“天变地怪,屡彰警告”为由,指示群臣讨论是否还都汉城或将宗庙迁到开京。群臣多数倾向于后者,但李芳远不满意这一结果,命令维持现状。九月初一日,太上王李成桂传旨要求还都汉城,李芳远以此为依据,决定第二年还都。同时,他还以郑道传所建的景福宫风水不佳、是“山囚水渴、虏王灭族”的凶地为由,下令在汉城修建一座新的离宫,即昌德宫,供自己还都后常住。

永乐三年(14o5年)十月十一日,李芳远带领王室成员回到汉城,二十日住进了刚刚建成的离宫昌德宫。昌德宫的建成不仅解决了李芳远的居住问题,也象征着朝鲜王室的重新扎根汉城。此后,李芳远再也没有迁都,除了朝鲜宣祖、仁祖时期因战乱而短暂逃离外,昌德宫一直作为朝鲜王室的主要宫殿。

六、禅位去世

李芳远有四位嫡子,分别是长子世子李褆、次子孝宁大君李补、三子忠宁大君即世宗李裪、四子诚宁大君李褈。世宗李裪并不是继承王位的第一继承人,而是当时的世子李褆。李褆曾前往明朝觐见过成祖朱棣,并成功完成了一次访问,这使他在朝野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然而,永乐十六年(1418年)六月,李芳远以“不好学问,沉于声色”“私通群小,恣行非义”“罔有悛心,反怀怨怒,愤然上书,辞甚悖慢,全无臣子之义”等理由,废掉了世子李褆,改立“英明恭俭,孝友温仁,好学不倦”的忠宁大君李裪为世子。

这一决定引起了朝野的震动,但也显示了李芳远对国家未来的深思熟虑。两个月后的八月八日,五十二岁的李芳远禅位于李裪。禅位仪式庄严肃穆,李芳远在众臣的见证下,将王位正式传给了李裪。十一月,李裪为李芳远上尊号“圣德神功大王”,以表彰他在位期间的卓越贡献。

禅位前后,李芳远不断肃清外戚,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他在禅位前陆续赐死自己的四个妻舅闵无咎、闵无疾、闵无悔、闵无恤,这些举措不仅消除了潜在的威胁,也展示了他坚决维护王权的决心。禅位后,李芳远又赐死亲家沈温,进一步巩固了新王的统治地位。这些残酷的手段虽然令人唏嘘,但也显示了李芳远的政治手腕和决断力。

永乐二十年(1422年)五月八日,李裪奉病重的李芳远移御汉城莲花坊新宫。十日,李芳远薨逝,享年五十六岁。他共计在位十八年,在上王位四年。李芳远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他的遗产却深远影响了朝鲜王朝的展。他死后葬于献陵(在京畿道广州大母山)。明朝赐谥号为“恭定”,以表彰他在位期间的功绩。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朝鲜肃宗为李芳远加上谥号“睿哲成烈”,以表彰他的智慧和成就。清同治十年(1871年),朝鲜高宗追上尊号“建天体极大正启佑”,进一步肯定了他在朝鲜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